1220日開始,溫州市直屬27個部門的一把手針對當前工作和明年的規劃進行了總結匯報,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天,全程現場直播。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因溫州金融改革一度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一向能從容應對的他,在發言時一反常態,臉上不停地直掉大汗珠。(1224日《新京報》)

 

應當說,溫州市對官員的現場考核體現了公開、透明和民主的原則,其創意和魄力起碼有三:其一,考核不再是走過場、混程序,而是更加注重問政環節和施政內容;其二,權力不再只唯上而不唯下,部門一把手們不僅要面對上級領導的點評,還要接受服務對象、基層百姓的檢閱;其三,分數占到考核成績的40%和末位淘汰制說明此舉不是嘩眾取寵的為創新而創新,而是與官員切身利益相掛鉤的真嘗試。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官員直冒汗珠的一反常態,說明其肯定是遇到了難題,或是反應不夠,或是準備不足,或是一無所知,但任何表現都是其日常施政的縮影和詮釋。能否在公開問政中取得好成績,固然有臨場發揮的因素,但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官員日常的作為、修養和能力,取決于其能不能做到既能“做”,又會“道”。

 

“做”,就是要真抓實干,做出成績。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既要親力親為,又要提綱挈領,深入群眾和一線,在實踐中不斷增加知識和才干,方能對主管工作的范疇、要求和方向駕熟就輕。公開問政時才能從容面對難題,不僅能夠有話說,而且說得有底氣、有主見、有掌聲。

 

而“道”也很重要,當然這并不是巧舌如簧和空談誤國。語言能力對領導干部不可或缺,能夠將所做工作說出來,并與群眾形成共鳴,對于提升政府公信十分裨益。況且,由于歷史慣性等因素,政府的一些舉措做法群眾在短時間內未必能夠理解和支持,這更需要官員說真心話、講實在話且會說話,從而減少阻力,加快改革。

 

其實,溫州的這種考核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愿望,因為公眾對官員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就決定了對其的考核必然會越來越難。對官員而言,只有真正“做”出成績,“道”出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直冒汗珠的尷尬和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