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民調解員真有‘來頭’,家門口這條爛糟糟的泥路這么多年了,沒想到她一來都解決了。”日前,在南通通州法院人民調解員朱衛紅的現場調解下,一對古稀老鄰解開心結,了了一樁“煩心事”。

原來,顧某與吳某系多年的鄰居,吳家門前一條2米寬的道路是顧家20多年來出行的必經之路。自 2015年起,吳某在未與顧某協商的情況下擴張場院,占用該道路修建圍墻,致使路寬不足2米。更惱人的是,后來吳某又在圍墻外墻腳處埋設排水管道,致使路面經常因污水排放而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出行,村里多次做工作也無濟于事。顧某一氣之下將吳某告上法庭,希望吳某能拆除圍墻、排除妨礙、恢復通行。

案件在先行訴前調解程序中,分配給了人民調解員朱衛紅。去年年底,曾擔任興仁法庭庭長的朱衛紅剛退休就“無縫銜接”成為通州法院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基層五花八門的案件和形形色色的人,早就使朱衛紅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和一套“辦案秘笈”。經驗豐富的她知道,這種案件坐在調解室里是辦不出來的。聯系好雙方當事人,急性子的朱衛紅說走就走,立即前往現場。

勘察、丈量,又向兩家所在村的村干部和周圍鄰居摸清了情況,心中有數的朱衛紅這才組織雙方坐下來商量。

這個矛盾的關鍵就是做通吳家的思想工作,抓住這個解紛的“牛鼻子”,朱衛紅從“六尺巷”典故切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充分發揮其法律專業優勢,用當地方言通俗地講解相鄰權的相關法律規定。告知他們鄰里之間有互相提供通行便利的義務,一條過窄的泥路會嚴重影響車輛通行和農業機械作業,互不退讓只會兩敗俱傷。

在4個多小時的協商過程中,朱衛紅耐心傾聽雙方訴求,最終提出一套兩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即顧某在吳某房前修筑一條3.5米寬的道路以供通行,因此占用的吳某的承包地,兩家調換耕種、收獲。至此,原本一起可能進入審理、執行程序的棘手糾紛成功化解在訴前。

作為興仁法庭駐庭人民調解員,朱衛紅在法庭里還有了個人調解工作室。閑不住的她每天早早來到工作室,梳理當天要調解的糾紛,交通事故、離婚、金融糾紛……朱衛紅把自己排得滿滿當當。憑借專業的水準、高效的溝通、親切的態度,短短十個多月,朱衛紅已訴前成功調解了440余件糾紛。遇到一些在訴前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朱衛紅還會一一寫明案件的爭議焦點、調解不成的原因,以便法官后續有的放矢地審理,提高辦案效率。

“訴前調解好似診所看病,先望聞問切找準‘癥結’,再‘對癥下藥’,這樣很多小矛盾小糾紛就不用打官司了,既減輕了法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老百姓。” 談起自己的新身份,朱衛紅依然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