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審判工作的日益繁重復雜,基層一線法官承受著與日俱增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法官心理壓力的來源主要有工作壓力、社會壓力、家庭壓力等。法院“案多人少”的狀況,決定了法官要付出超強的工作量,才能完成繁重的審判任務。隨著社會矛盾的疊加,法院工作社會公信力正遭受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少數“信訪不信法”的訴訟當事人,動輒信訪,甚至暴力抗法。法官超長工作時間,無法與家庭正常生活起居的規律相協調,導致與家人情感交流缺乏,勢必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夫妻難以溝通、家人隔閡嚴重。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于重壓狀態,對人的心理影響較大,輕者表現為緊張、焦慮、易怒易躁、抑郁、精神沮喪,重者導致精神崩潰,造成程度不同的精神疾病甚至出現自殘、自殺或暴力侵害他人的行為。法官心理壓力導致的不良身心效應也較其他行業人員表現得更為突出和嚴重。

 

面臨可能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壓力問題及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單憑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無法消除這些心理問題。因此,關注法官心理健康,對法官提供相關的心理緩解技術和方法,有效幫助法官緩解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排除情緒困擾,使法官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正視壓力,增強迎難而上、奮發進取的信心,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挑戰、適應社會,不僅是時代對審判機關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審判隊伍建設的緊迫需要。

 

在法官培訓計劃中列入心理健康內容。針對當前法官隊伍的現狀及身心健康的變化趨勢,可以在法官培訓的課程中,加入心理衛生課程,通過法官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法官客觀、公正的社會認知評價能力,以使其對負面、消極的社會事件、工作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并尋找積極的應對方式和策略消除壓力,幫助法官掌握相關的心理衛生知識,優化個性,消除心理健康發展中的多種隱患,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以從根本上緩解工作壓力,營造健康的心理氛圍,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工作適應能力。

 

研究和制定緩解心理壓力的舉措。在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法時,充分考慮心理壓力的因素,盡可能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比如,從緩解心理壓力的角度研究制定法官的工作量,評定法官的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幫助法官建立良好的家庭及人際關系,贏得社會公眾的更多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為法官提供一個良好、舒心、高效的工作環境,盡量減少法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等負面事件的發生頻率。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成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對心理壓力較大已形成心理障礙或身心疾病者進行心理治療。

總之,法官心理壓力的來源是各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法官心理壓力的緩解也不僅僅靠制度管理就能達到,各級領導要與法官經常溝通,充分認識到緩解心理壓力的重要性;要充分改善法官工作環境,真正解決法官的實際困難;要在法官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在法官苦悶的時候聆聽宣泄,幫助法官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