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明在一定意義上是保存得最完整,傳承得最徹底。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浸潤使得當代中國具有世界上最為復雜的國情和社情。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不能不考慮中國的歷史,只有充分理解和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才能使得法治社會的建立更為具體和適用。而在這其中,家法族規就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家法族規的發展現狀

 

家法族規是各個家族組織祖上流傳而為后代修訂的主要用以調整本家族內部關系的行為規范。相對國家制定法來說,屬于民間習慣法的范疇。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商周時代就有所謂的“宗法”。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高度發展,封建宗法統治也更為強化。旨在維護封建族權的家法族規,在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發展到了鼎盛階段。

 

誠然,家法族規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然越來越模糊,其影響力也大幅減弱。然而在我們的思想中,潛意識里,時而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尤其是在占我國地域和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由于教育和信息的不足,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家法族規在一定程度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二、家法族規的優點

 

家法族規的內容十分龐雜,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定產物,對維持封建社會統治,理順和平衡社會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在今天仍然可以借鑒,對于潤滑現今的人際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家法族規對當今社會積極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視秩序;講究孝道;崇尚節儉;推崇敬業;贊同教化;鄙視犯罪等。

 

家法族規中對不孝的鄙視和處罰是最嚴厲和苛刻的,如“小則密規之,大則眾戒之”。當今社會,時常會發生一些類似的事情,甚至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兄弟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對簿公堂也屢見不鮮。常言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個時候,家法族規的作用和家族內部輿論的影響力甚至比法律的作用要明顯和有力的多。又如“崇尚節儉”,這與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到可持續、法治發展是一致的。

 

三、家法族規的缺點

 

家法族規在維護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中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但它的缺點和不足也非常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注重部分群體利益;思想意識保守狹隘;處理問題絕對武斷;對新鮮事物往往持排斥態度等。這些缺點和不足往往掩藏在人們的思維和意識中,并和人們潛意識里的惰性相結合,長期以來形成了思想上的保守和狹隘觀念。

 

比如,在農村,人們往往特別在意形式上的東西,也就是面子問題。年輕人結婚,家族中較有威望的人便對面子上的事情安排地非常具體和瑣碎,卻往往忽視和超出了家庭的具體承受能力,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理所應當,這其中,家法族規也就是家族的力量起著巨大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四、正確對待家法族規

 

現今,家法族規雖然不可能像封建社會那樣以家法、文字等形式具體地出現,但不可否認,它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我們決不能忽視家法族規的影響力,而應全方位、多角度地正確看待它,真正將其統一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具體實施中。

 

首先,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進程中,應客觀地正視家法族規的存在。只有正視,才能充分了解中國國情的復雜性,才能深刻感知家法族規的社會影響力,才能廣泛地宣揚重視法治、以人為本的理念。

 

其次,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應辯證地吸收家法族規。對待家法族規,我們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一刀切的做法。應在客觀分析和了解家法族規的本質和影響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優點和長處,摒棄其缺點和不足,將其在人們思想中的消極影響力降至最低。

 

再次,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應正確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家法族規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產物。然而,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必須與當代中國的發展相結合,才能具有時代特色,才能代表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