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研究生之死誰之罪
作者:尹譽 發布時間:2013-04-19 瀏覽次數:1975
4月16日下午,剛考上博士的復旦大學研究生的黃洋經搶救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這個一直用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的費用為母親治病的年輕人永遠不能繼續走下去了,讓聞者看者無不感概唏噓。是什么讓這個年輕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大眾無法平復他們的心情,他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喝了同寢室內被投了毒的水。據新華社消息:16日上海公安局文保分局證實,黃洋同寢室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4月13日被警方帶走,現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動機仍在調查。
是蓄謀?還是誤殺?無論哪一種,代價都是慘烈的:一個充滿希望的年輕生命已然逝去,一個同樣曾經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也許將面臨鐵窗,而有更多的人,他們忐忑的面對曾經的室友、同學,心中留下抹不去的陰影。這是個人的悲劇,同樣是教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現在的家長們從很小開始就送自己的孩子們去參加各種興趣輔導班,孩子們小小年紀便畫得好潑墨山水、梅蘭竹菊,彈得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也許成就了畫家“梵高”,鋼琴神童“朗朗”或是更多更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多數學校更是把素質教育、學歷教育擺在重中之重,在各種排名上大做文章。那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理念真的可以培養出健全的人嗎?未必見得。出色的才華、優異的成績掩蓋不了現代教育下畸形的人格,自私、冷漠、空洞……精神上的蒼白葬送了年青一代所肩負的希望與未來。
新華社評論中引用了北大教授錢理群的話: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沉默的哀悼再也挽回不了黃洋的生命,他一樣也想不到自己在還未展開翅膀時便失去了飛翔的資格。逝者已去,足以敲響警鐘。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偏了路?要成才,先成人。有才無德者,只會給社會帶去更大的危害。教育之路,漫漫長兮,但教育的旗幟不可舍棄。黃洋事件也許只是極端個案,但其所掩蓋的教育之痛需要大家共同“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