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山區小學生冬日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發關注,而當各地愛心人心紛紛捐款捐物時,當地政府卻拒絕設立物資接收賬戶,并要求記者停止呼吁愛心人士的捐助,理由竟是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衣食住行本是民生的最底線,當地小學生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這足以說明當地民生的凋敝程度,即便不是“災區”,也勝似“災區”。而且與所謂的“災區”遭遇天災需要救助不同,在沒有任何自然災害的前提下,當地竟然能夠窮到如此地步,政府肯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況且,在當下,竭盡全力組織接受和分發愛心物資本應是當地政府的當務之急。然而,即使在強大輿論壓力倒逼之下,當地仍然沒有起碼的作為,甚至還不知輕重,悍然叫停捐助,就無異于引火燒身并自取其辱。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乾隆帝在英國請求通商時做的天朝迷夢,整天以中央之國自居,沉醉于天朝地大物博、應有盡有的夜郎自大,全然看不到工業革命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大和世界發展的潮流。雖然當地政府與乾隆帝是小巫見大巫:前者無視整個國家的落后,后者遮掩地區民生的困頓;前者拒絕接受先進,后者拒絕接受援助;前者讓人民挨打,后者讓群眾挨凍,但骨子里的一股“天朝思維”卻是如出一轍,都是無視現實,為了滿足面子和虛榮而粉飾自己徒有光鮮外表的政績。而在當今日益開放和民主的現實語境下,當地政府的行徑更是如同掩耳盜鈴,無異于寒冬里一股逆流,最為可惡和可恥。

 

古人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反之,知錯不改,則罪莫大焉。要真正看到基層百姓的問題,聽到他們的聲音,并從根本上維護他們的權益,當地政府和官員身上的這種“天朝思維”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