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歷十五年》有感
作者:魯陽東 發(fā)布時間:2013-01-22 瀏覽次數(shù):1320
黃仁宇的書我以前是沒有讀過,《萬歷十五年》是我讀的他第一本書,所以我覺得對于他的書應該是相見恨晚了。黃仁宇對中國明代歷史的分析確有獨到之處,也讓人感覺到很客觀,他的寫作風格即注重分析,又在關鍵之處予以小結(jié),他分析問題的眼光既戴上了“顯微鏡的眼光”,又同時具有“望遠鏡的觀點”這也是他的大歷史觀吧!所以他對中國歷史的分析有其獨到之處。
“中國二十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結(jié)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遺產(chǎn)豐富,包括道德方面的文化遺產(chǎn)。道德雖對人的思想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對社會的穩(wěn)定有一定的幫助,但完全以道德代替法律,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那是十分落后的。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可代替法律,但也不是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就扯上了一個道德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xié))。所以我認為在當今法治提得比較火爆的今天,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應當如上下級一般,道德管宏觀的大事,法律管具體的事,道德對法律做出宏觀的引導,如果,具體的小事也由道德來插手,那法律便會受到冷落,而道德對千差萬別的具體事件也管不好,這勢必使中國又回歸到“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歷史軌道,或者至少也會延緩中國法治的進程。
“財政上死板,混亂與缺乏控制,給予官員們的俸祿又微薄到不合實際,官員們要求取得額外收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各部尚書的官階為正二品,全年的俸銀只有152兩。他們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饋贈,各省總督巡撫所送的禮金或禮品,往往一次即可相當于10倍的年俸。”其它的人出身寒微,把做官看作發(fā)財升官的機會。“大多數(shù)人覺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補助官俸的不足,以保持他們大夫階級的生活水準,與情操無損。另有相當數(shù)量的官員,則聲名狼藉,其搜刮自肥的劣跡令人憤慨”“這種似合法非合法的收入,中央聽之任之而又不公開承認。”由于首先觀念的不實事求是,導致主觀上要求官員成為人民的公仆,并且待遇也不切實際的低,然后掌握著公共權(quán)力的官員們作為有自己私人生活的個體來說,必然會暗中謀取私利,既然在暗中,各人謀多謀少則看“手段與本事”了,所以腐敗又是不可避免的了。要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從觀念上改變政府官員的公仆的性質(zhì),他們同樣是人民的一員,他們也有自己的私生活。其實,官俸的多少應合乎實際的標準,而不至于一定要通過別的手段斂財。
“他(戚繼光)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于他清醒的現(xiàn)實感。他看清并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許的方案。”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一定要適應他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一個制度的推行也一定要適應其周圍的各種背景,或許可以說是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吧,所以在中國要施行改革,除了制定出好的制度外,還要分析這種制度所需要的“土壤”,分析中國特有的歷史背景,把中國具體國情結(jié)合起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具體我們施行一項制度或措施,一定要得到上方寶劍,才能真正地施行這項制度或措施。
“李贄屬于地主階級的下層,所以他對傳統(tǒng)有反抗的傾向;耿定向是大地主,所以偏于保守。”在一個社會發(fā)展的某個階段,人們是處在各個層面的,對個人政治觀點的分析一定要結(jié)合其社會階層來分析,所以在分析個人觀點的優(yōu)缺點之前,有必要對當時的社會階層狀況進行分析和了解。
“政府不用技術和經(jīng)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jié)果只能是事與愿違。”所以政府在管理過程中出了問題,不能只批評民眾,而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八小時以外的管理”問題,政府不能不僅從口頭上講講嚴重性,道德上施加壓力,而實際上是看運氣,沒出問題說明“八小時以外的管理”管得好,出了問題就亂找“羊官”。事實上管理的問題應有管理來解決,要拿出一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來才行,而不是光喊口號,或一味將責任和任務攤派到基層單位,一拍手了事。
“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斷是非的標準是‘善’和‘惡’而不是‘合法’或‘非法’。”在當今中國,一遇到什么特殊事件,人們首先就羅列出一串道德方面的詞匯,而不是找出體制的弊端,其責任的根源。比如一個職務犯罪的人,媒體在對其進行介紹時一定會在一個適當?shù)牡胤郊由?ldquo;道德敗壞”之類的詞。事實上我們更應從法治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
“如果一個總理河道的御史執(zhí)行他的規(guī)劃尚未及半,突然被免職,而他的繼任者又采取完全相反的主張辦事,則百萬生靈,就可能犧牲在這種官僚政治之下。”所以我們會經(jīng)常看到一些單位,某些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有些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這是領導的更換,個人觀點的不同所致。現(xiàn)在不是提倡“要不以領導人的更換而更換”嗎,而簡單地這樣喊口號同樣沒用,要用一種制度來保障才行。所以中國期待法治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