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調解”破解22家企業危機
作者:睢寧縣人民法院 趙倩 邱熙語 發布時間:2025-11-06 瀏覽次數:877
“公司賬戶快沒錢了,這筆貨款要是收不回,下半年工資都發不出!”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某語氣急促。“我們也被拖欠了30多萬,多次聯系對方都沒回應,只能來法院試試。”外地企業代表王某也愁容滿面附和道。
原來,某潔凈技術有限公司因市場波動、決策失誤陷入絕境,瀕臨破產,拖欠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企業的買賣合同款項,涉案金額巨大。這些企業里不僅有本地企業也有遠道而來的外地公司,不僅關乎企業生死,更牽動著睢寧縣的營商形象。
睢寧法院王集法庭立案后,多家原告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請求凍結潔凈公司名下存款或等值財產。承辦法官鹿一琳了解案情后敏銳地察覺到問題的緊迫性:“必須迅速行動!一旦該公司正式破產,這些原告的債權很可能‘打水漂’。”
考慮到原告多為外地企業、往返辦事不便,審判團隊打破傳統保全流程,采取“線上+線下”聯動模式:線上,法官助理通過視頻連線,逐家指導外地企業完善保全申請書、上傳合同原件等材料,省去企業奔波之苦;線下,鹿一琳第一時間對接屬地政府對潔凈公司展開資產清查。
經調查發現,潔凈公司雖已停工,但廠房內仍存放著數值較大的物料與生產設備。“這些資產要不及時管控,很有可能因處置不當或長期閑置導致資產貶值,到那時候就算保全也無濟于事。”鹿一琳當機立斷,迅速作出財產保全裁定,確保在案件審理期間資產安全保值。同時,她還通過法院關聯案件檢索發現,其他政府部門正處理多起與該公司相關的糾紛,當即主動協調溝通,實現案件信息共享、處置步調一致,避免出現“各管一攤”的混亂局面。
財產保全穩住了“家底”,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得讓雙方坐下來談。鹿一琳心里清楚,“要是簡單判了,潔凈公司沒錢還,原告拿不到錢,結果還是‘雙輸’。”于是,她決定優先推動調解,主動當起“和事佬”,開啟了多輪調解。
第一次調解,雙方剛坐下來就劍拔弩張,“錢欠了那么久,必須一次性付清欠款!”原告方態度堅決。“公司現在真的很困難,一次性還根本不可能!”潔凈公司負責人面露難色。雙方各執一詞,調解剛開始就陷入僵局。
面對僵局,鹿一琳改變策略,對雙方逐一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她耐心安撫原告焦慮情緒,幫助他們理性評估風險,引導提出合理訴求;另一方面,向被告透徹分析拒不還款的法律后果,闡明調解對企業的積極意義,督促其主動承擔還款責任。
“調可以,你這說的還款金額和還款期限我不贊同”“這時間太長了,我等不起”……,調解過程中,雙方在還款期限、金額等核心問題產生巨大分歧,調解多次被迫暫停。
面對此種情境,鹿一琳組織多輪調解,反復在雙方之間溝通斡旋,一點點摸清底線,努力尋找雙方最佳利益平衡點,不斷優化調解方案。終于,經過數輪艱苦協商,雙方達成分期還款協議,雙方握手言和。
最終,這批涉及22家企業的批量案件,以9家原告撤訴、13家原告當庭達成和解協議告終,實現“零判決”結案。
“沒想到這么快就有結果,還不用走冗長的訴訟程序,太感謝法官了!”拿到和解協議時,一家外地企業負責人激動地說。這批商事案件糾紛的成功化解,不僅高效維護了22家企業的合法權益,更讓陷入困境的潔凈公司重獲生機,真正實現了保護債權、挽救企業、穩定經濟的多贏局面,為睢寧縣優化化營商環境寫下了生動的司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