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厘米疤痕背后的溫情化解
作者:睢寧縣人民法院 趙倩 李佳慧 發布時間:2025-10-27 瀏覽次數:1058
“孩子臉上這道疤,以后可怎么辦啊!”看著9歲兒子小陳眼角下方那道5厘米長的瘢痕,陳先生的聲音里滿是焦慮。
2025年1月,小陳在小區附近與同齡的小楊玩耍時起了爭執,情緒激動間,小楊撿起路邊石子砸向小陳,導致小陳臉部受傷。次日,小陳父母帶小陳到鎮中心衛生院檢查,其臉部劃痕長約5cm,周圍皮膚青紫腫脹明顯,初步治療后因傷情未好轉轉至人民醫院,最終診斷為左眼眼瞼裂傷、頭面頸瘢痕增生。
為了孩子的后續治療,小陳父母找到小楊父母協商賠償,可雙方始終談不攏。“這疤痕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后續治療還要花錢花時間。”小陳父母提出,希望小楊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及精神損失費等共計7000元。但小楊父母認為“倆孩子是互相打鬧,不是自家孩子單方的錯”,既不服氣,又擔心對方后續不斷追加賠償,雙方多次交涉均無結果。最終,小陳父母選擇向睢寧法院李集法庭提起訴訟。
調解階段,調解員郭繼玲第一時間找到小楊父母了解情況。面對對方的抵觸情緒,郭繼玲沒有急于調解,而是拿出小陳臉部瘢痕的照片,指著照片耐心說:“這道疤在孩子臉上,不僅影響容貌,更可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同時,她逐一出示小陳父母已產生的治療花銷單據,相關法律規定和以往類似案件判決,細致講解法律層面的責任認定。見小楊父母態度稍有松動,郭繼玲又聯系上他們所在村的村委會主任,從街坊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角度共同勸說,小楊父母的不滿情緒漸漸緩和。
可新的問題很快又出現了。當郭繼玲趁熱打鐵聯系小陳父母時,對方卻犯了難:“孩子還小,萬一以后祛疤要花更多錢怎么辦?我們不想一次性了結。”調解一時陷入僵局……
郭繼玲立即將情況反饋給承辦法官黃坤,深入研究案情后,法庭當即決定利用“融合法庭”把單一司法調解升級為多元共治的聯合調處,一邊聯系小陳所在學校,請班主任從未成年成長角度參與調解;一邊邀請村書記到場,用鄉情民俗助力化解,同時還提前咨詢醫療人員,對小陳瘢痕的后續治療方案、周期及費用做了專業評估。
“融合法庭”調解現場,郭繼玲率先從法律與實際出發勸解:“小陳父母,我特別理解你們想為孩子爭取權益的心情,但咱們得講事實、看證據。一來,倆孩子確實是互相打鬧,對損害結果雙方都有責任;二來,今天的調解方案是結合醫療評估做的,涵蓋了孩子現在的治療和未來可能的費用,是‘一攬子’解決的公允方案,能最大程度保障孩子權益。”
班主任緊接著從未成年心理層面補充:“作為老師,我得替孩子說句心里話。這道疤不僅是身體上的傷,要是糾紛拖得久了,孩子心里也會有負擔,反而影響成長。當務之急,是趕緊把事情解決,讓孩子安心治療、正常生活。”
見小陳父母沉默不語,村書記接過話茬,“咱們都離的不遠,今天法官、老師、兩邊家長都在,法庭給的方案也實在。一次性把事了了,既不用再折騰,以后兩家還能正常相處,倆孩子在學校也能好好做朋友,多好啊!”。
一番“法理+情理”的勸說下,終于解開了雙方的心結。小楊父母當場同意支付5000元,涵蓋小陳的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及后續治療費。小陳父母也承諾“此事一次性了結,后續不再就本案產生其他糾紛”。隨著雙方在調解協議上簽字,這起牽動兩個家庭的未成年人損害賠償糾紛就此圓滿化解。
看著兩家人緊繃的臉色漸漸舒展,郭繼玲心里也松了口氣。“這類未成年人糾紛,看似標的不大,卻關乎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和睦,通過整合法院、學校、村委會等多方力量,用‘法理’定紛、用‘情理’暖心,才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