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肩負著定分止爭、守護公平的神圣使命,“案結”只是程序上的終點,而“事了人和”才是人民群眾心中最期盼的圓滿句點?!胺櫲撕汀睓谀繉⒛抗馔断蜣k案一線,聚焦那些為兌現勝訴權益奔波的身影、為化解深層矛盾傾注的智慧、為修復破裂關系傳遞的溫情。在追求“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道路上,法院干警用行動詮釋司法力度,用真情傳遞司法溫度,書寫著新時代司法為民的赤誠答卷。

隨著中高端餐飲行業對裝修品質要求的提升,紅酸枝家具因材質特性備受青睞,但普通消費者對其“干縮濕脹”的物理屬性認知不足——北方夏季潮濕、冬季干冷的氣候易導致家具開裂變形,進而引發買賣雙方合同糾紛。近日,沛縣法院精準施策,成功調解一起紅酸枝家具定作合同爭議,打破雙方僵持局面,在平衡權益的同時實現“案結事了”。

2022年11月,某餐廳負責人張某作為甲方與某木制品有限公司簽訂《木制品加工協議》,協議約定向其購買定制紅酸枝花格實木門22套,價款380837元,并對貨物質量及質保進行明確約定。然而在大門安裝后張某發現多處質量問題,雙方于2023年12月簽訂《木制品加工質量問題補充協議》,就出現變形、拼接、開裂等質量問題,某木制品有限公司承諾予以更換、維修,質保三年。但直至2024年9月,某木制品有限公司仍未履行維修、更換義務,張某多次催促無果后將其訴至法院。

實地勘察取證,夯實事實基礎。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翟志強第一時間組織原、被告雙方共同前往餐廳現場。依據原告申請,法官及法官助理對每套實木門的實際使用狀況、開裂變形程度逐一細致勘察,同時認真聽取雙方在現場的即時陳述與辯論。法官通過親身體驗形成“內心確信”,為后續調解工作筑牢事實根基。

精準鎖定焦點,明晰權責邊界。法官全面梳理案件脈絡后,精準錨定四大爭議焦點,明確雙方權責:

1.責任認定:賣方應承擔主要責任。雖木材“干縮濕脹”是自然特性,但作為專業紅木家具生產銷售商,理應預見到產品銷往不同氣候區的風險,卻未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存在明顯履職疏漏。

2.義務界定:賣方義務不止于交付“合格產品”,更需交付“適配買方可預見使用環境的商品”,對跨氣候區銷售的高價值家具,負有更高的謹慎注意與風險告知義務。

3.調解傾向:若賣方僅以通用性、原則性表述(如“避免干燥環境”)提供保養建議,未醒目提示北方供暖季需使用加濕器、將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等具體要求,應認定為“告知不充分”。

4.產品適用性:案涉家具在買方所處的北方冬季室內環境中,無法保持基本結構穩定,符合“不具備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情形,應判定為不符合質量要求。

融合法理情理,推動協商共識。調解過程中,法官始終堅持“人和”理念,法理融合組織雙方“背對背調解,面對面協商”。

一方面,法官向被告釋明法律后果,以及定作合同賣方所需承擔的義務,在產品銷售時,應通過書面合同、醒目提示等方式,向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告知氣候風險及具體的養護要求。在工藝上,對銷往干燥地區的家具,應采取更嚴格的木材烘干處理,以增強其穩定性。另一方面告知買方在購買名貴家具,尤其是跨氣候區購買時,應主動了解木材特性及養護知識。收貨后應嚴格按照要求控制室內濕度,避免陽光直射,以減少因使用不當引發責任爭議的可能。

在法官專業引導與耐心溝通下,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被告某木制品有限公司自愿于2025年9月20日前,一次性賠付原告張某貨款150000元;原告自愿放棄其余訴訟請求,雙方就該案爭議一次性了結。

此次調解不僅避免了啟動鑒定程序帶來的司法資源浪費,以及當事人在時間、精力、財力上的額外損耗,還消除了被告經營者信用持續受損的隱患,緩解了原告因家具維修導致餐廳停業的損失焦慮,真正實現司法效率與營商保障的雙贏。

此類案件的高效化解為消費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明確了在高價值、專業性強的消費領域,商家負有更高的義務,有效遏制了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對商家與行業敲響了警鐘,敦促其在生產經營方面走向標準化、透明化、專業化。從木材處理、合同訂立到售后服務,都必須建立規范流程,否則將面臨敗訴風險和商譽損失。案件的成功調解為類案辦理提供了有力司法借鑒,通過個案正義,為同類定作合同糾紛案件辦理提供參考,助力構建鼓勵誠信、尊重專業、權責清晰的健康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