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空間”賦能智慧司法,保險糾紛高效理賠
作者:沛縣人民法院 賀雪 李璽 發布時間:2025-09-19 瀏覽次數:1051
人民法院肩負著定分止爭、守護公平的神圣使命,“案結”只是程序上的終點,而“事了人和”才是人民群眾心中最期盼的圓滿句點。“法潤人和”欄目將目光投向辦案一線,聚焦那些為兌現勝訴權益奔波的身影、為化解深層矛盾傾注的智慧、為修復破裂關系傳遞的溫情。在追求“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道路上,法院干警用行動詮釋司法力度,用真情傳遞司法溫度,書寫著新時代司法為民、執行為民的赤誠答卷。
當下大家“保險意識”逐漸增強,各種保險產品也層出不窮。隨著數字化快速發展,線上保險業務憑借其便捷特性,在保險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然而,隨著線上保險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理賠難”問題日益凸顯。近日,沛縣法院借助“一案一空間”平臺高效審結了一起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高某因線上購買醫療險遭拒賠將某保險公司訴至法院。
2023年12月,高某的妻子李某通過某網絡平臺,為高某投保了某健康保險公司包含重疾險在內的《個人醫療保險》,保險期為1年。2024年6月,高某因病住院治療,后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某健康保險公司申請理賠,請求支付保險金即個人現金支付部分,并依據《個人醫療保險》“開顱手術屬于重大疾病”的約定要求保險公司給付相應津貼。某健康保險公司稱按照保險條款責任免除的約定:“被保險人患有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畸形、變形或染色體遺傳,保險公司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其認為高某此次是因“大腦血管動靜脈畸形”就診,是先天性疾病引起,不屬于理賠范圍,故不予賠付。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仝斌認真查看證據、研究案件細節,通過電話與當事人進行了初步溝通,引導雙方梳理糾紛根源。 考慮到本案中原告代理人在河南,被告住所地及代理人均在深圳,為了減少雙方奔波訴累,高效化解糾紛,在向雙方當事人詳細介紹“一案一空間”平臺的功能及使用場景后,法官助理韓孝在征得雙方同意下依托這一案件辦理平臺組織開展調解工作。
調解過程中,法官在線創建專屬調解空間,異地當事人只需手機掃碼即可安全接入,無需額外下載APP,也免去了奔波之苦。雙方采用人臉識別快速核驗身份,正式進入線上調解過程。法官一方面向保險公司釋明高某的“腦血管動靜脈畸形”是否屬于先天性疾病需專業鑒定,單方拒賠易引發爭議,且保險公司對于免責條款是否盡到提醒義務也待證明;同時提醒高某關注條款免責內容,合理預期理賠結果,引導雙方從訴訟風險、時間成本等角度權衡,推動雙方互諒互讓。
在承辦法官的悉心引導和“案件空間”的持續助力下,調解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鑒于雙方對于自身是否盡到提醒義務和是否關注到免責條款等內容各執己見,實際情況已無從查明,關于高某此次住院是否屬于“先天性疾病”這一爭議焦點,法官助理告知其可能的鑒定費用及時間成本,雙方在考慮到高昂的鑒定成本及各方皆有一定過錯的情況下決定各退一步,就保險金數額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在法官的督促下,保險公司在案件調解成功后兩日便將商定的理賠款打到高某賬戶。
“一案一空間”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每個案件打造專屬的線上訴訟空間,將原本集中于線下的審判及調解流程進行科學分解,線上線下分層推進,既緩解了當事人無法及時聯系法官的焦躁情緒,又通過空間交流節省了彼此時間和精力,可謂雙贏。本案就是依托這一平臺高效解紛的生動實踐,通過線上調解突破地域限制,彰顯“智慧司法”便民利民的優勢,為小額保險糾紛提供高效化解模板。督促保險公司審慎援引免責條款,避免“一刀切”拒賠,促進保險業合規經營;同時增強消費者對免責條款的關注,減少雙方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矛盾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