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青述】董琳:在法條經緯間編織正義
作者:沛縣人民法院 董琳 李璽 發布時間:2025-04-25 瀏覽次數:507
在追尋正義的漫漫征途上,有這樣一群默默耕耘的身影,他們于法庭之上明斷世間是非曲直,抽絲剝繭般細致梳理厘清復雜的法律脈絡,以筆為劍精準鐫刻下每一場庭審的真相。從裁判文書里每一個字所蘊含的千鈞之力到案卷流轉過程中瑣碎卻嚴謹的工作細節,從深入田間地頭化解基層矛盾到堅守法庭內外守護民生福祉,沛法干警齊心協力,共同織就司法為民的細密經緯。
為展示沛縣法院干警獨特風采,分享他們在司法實踐中的成長故事與深刻感悟,沛縣法院微信公眾號開設 “法苑·青述” 專欄,生動記錄青年干警在司法實踐中的成長足跡,見證法治信仰在平凡歲月里的深沉回響。
本期人物
董琳,女,漢族,中共預備黨員,現任沛縣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2019年進入沛縣法院,先后榮獲第六屆江蘇省青少年模擬法庭大賽“優秀指導老師”、徐州市禁毒宣傳優秀青年志愿者、徐州共青團2021年度宣傳信息工作先進個人、沛縣法院先進個人等稱號。
鍵盤敲擊聲與打印機嗡鳴交織的辦公室里,董琳正抱著半臂高的建工合同卷宗疾步前行。“張師傅,施工日志和工資流水都是關鍵證據...”她邊接電話邊將材料分門別類,制服下擺掠過調解室門框時,時針恰好指向九點整。
01深耕類案精審:在審判一線淬煉司法匠心
進入法院系統工作十年間,這位“90后”法官助理始終扎根民一庭審判一線。面對建設工程、房地產、勞動爭議等類型化案件數量多、專業性強、矛盾交織的特點,她深知專業化審判是攻克疑難案件的 “金鑰匙”。民一庭創新組建建工房地產類案件與勞動爭議案件專業審判團隊,推行 “簡案快審、難案精審” 的集約化審理模式。作為勞動爭議審判團隊的骨干,董琳已輔助辦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侵權案件和執行異議之訴案件等超 900 件。
"類案審理不是機械重復,而是要在共性中捕捉個性。"在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她敏銳發現原告劉某雖主張名譽權受損,但其逾期還款事實確鑿,最終通過精準法律推演夯實裁判基礎,讓這起小額糾紛成為詮釋"以程序促實體"的生動注腳。
02勇擔法治使命:利益平衡間守護法治底線
面對復雜疑難案件,董琳始終恪守“裁判文書落筆千鈞,司法責任重若泰山” 的職業信念。在審理一起歷時三年的跨省股東出資糾紛執行異議之訴時,她以穿透式審判思維破解程序迷霧。案件中,申請執行人甲公司作為原告請求追加被執行人乙公司的股東王某作為甲公司與乙公司的買賣合同一案的被執行人,聲稱其未足額繳納出資。
為查明真相,她逐字剖析卷宗,檢索關聯案件,了解到王某認繳出資額的期限尚未到期,且甲公司沒有證據證明在乙公司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中,人民法院窮盡執行措施無財產可供執行,已具備破產條件,但不申請破產的情形。庭審時,面對申請人律師的復雜質疑,她憑借扎實法律知識和嚴謹邏輯從容應對,嚴守法律底線。最終,判決駁回原告甲公司的訴訟請求。這份判決既展現其專業能力,更彰顯“敢啃硬骨頭” 的擔當精神,讓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落地生根。
03構建知識圖譜:知識迭代中破局新型挑戰
“想要做好法官助理,光有熱情和經驗遠遠不夠。” 董琳深知,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勞動者權益保護與企業健康發展的平衡是一道復雜的命題。在審理某物業公司與超齡就業者勞動關系確認案時,案件核心爭議直指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再就業的法律定性。依據現行法律,此類人員與用人單位僅成立勞務關系,但這一判決既要回應企業規范化管理需求,也要考慮勞動者法律認知的變化。
實踐中,確認勞動關系、追索勞動報酬、工傷保險待遇三類糾紛頻發,對司法者的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董琳不斷深化對勞動法體系的學習,系統梳理司法解釋和典型案例,努力避免機械適用法條或過度解讀。她逐漸形成依法平衡保護的理念:既堅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也保障企業正常經營,精準把握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法定界限。她堅信,唯有持續學習、更新知識,才能從容應對新型用工關系帶來的司法挑戰,踐行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的誓言。
暮色悄然爬上法院的玻璃幕墻,卷宗里的文字在臺燈下泛著微光。建工圖紙上縱橫交錯的線條,與勞動爭議調解書上工整的字跡,共同勾勒出法治的經緯。當最后一名當事人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董琳輕輕整理著案卷,指尖撫過勞動者按滿紅手印的申請書,仿佛觸摸到司法為民最熾熱的溫度。
窗外,城市燈火漸次亮起,如繁星點點,映照著新一代法院人堅定前行的身影。他們正以法典為舟、以初心為楫,在浩瀚法治星河中破浪前行——當青春與正義共鳴,那些被法徽擦亮的星光,終將照亮每個向往公平的角落。